Skip to content

学生给评教打高分/低分的原因

访谈提纲

问题一:您上学期印象最不好、教评给分最低的专业课程有哪些最突出的特点?

问题二:下面的问题,选择印象深刻的1-3点回答即可,不需要全部回答。 您对这门课的教师印象如何? 您对这门课的助教印象如何? 您对这门课的工作量印象如何? 您对这门课的课堂授课印象如何? 您对这门课的考试印象如何? 您对这门课的作业印象如何? 您对这门课的文档印象如何? 您对这门课的给分印象如何?

问题三:您上学期印象最好、教评给分最高的专业课程有哪些最突出的特点? 问题四:对问题三提到的课程,重复问题二。

访谈结果统计 (样本量: 15)

正面特征

类别 特征 出现次数
作业 作业要求清晰/文档详细 5
作业 作业贴合课程内容 2
作业 作业难度适中 2
作业 有不同难度的挑战作业可选 1
助教 助教工作认真负责 3
助教 助教积极回答问题,督促指导 8
授课 课件/讲课脉络清晰 7
授课 教师讲课生动有趣 2
授课 同学课堂提问互动氛围好 2
考试 考试难度适中 3
沟通 关心同学们的学习状况和反馈 2
给分 助教批改作业认真(及时,有详细评语) 2
给分 给分好,优秀率高 2
给分 给分合理 2
给分 作业评分不鼓励内卷 1

负面特征

类别 特征 出现次数
作业 作业要求不清晰 5
作业 作业批改没有详细评语 1
作业 作业批改不及时 1
助教 助教未提供高质量的文档/答疑/习题课等辅导材料和环节 5
助教 助教自身不熟悉作业内容 1
整体 授课、作业、考试彼此关系不大 5
整体 工作量过大,与学分不符合 1
整体 为完成课程所需的自学任务过重 2
授课 讲课速度快、照本宣科 2
授课 不提供课件 1
授课 课件/讲课思路不清晰 4
授课 课件/讲课内容过于陈旧 2
授课 授课内容偏离课程主题 2
考试 考试题量过大 2
考试 考试往年题比例高 1
考试 复习缺乏参考材料(平时作业不公布答案) 1
沟通 师生沟通很少 1
给分 总评中考试占比很大 1
给分 给分过于宽松 2
给分 给分方式过于模糊,事后才说明 1
给分 给分两极分化 1

可以看出,同学们给出了几个集中的痛点和好感点, 针对这些地方做一些优化,或许同学们会对课程有更好的感受。

这种调研的局限性

当然,每一年同学们关注的地方也可能会变化。这样的调研也有一些局限,下面我们针对“局限”进行一些讨论:

  • 学生给出的理由,有些和教学质量有关,有些和学生个人偏见有关; (特例 - 普遍)
  • 学生给出的理由即使看上去有普遍性,也不能直接得出解决方案; (问题 - 解决方案)
  • 无法发现“当前所有课程都没有做过的事情”。

局限1: 学生给出的理由,有些和教学质量有关,有些和学生个人偏见有关。

教师需要区分“学生个人偏见导致学习体验不好”和“课程有待完善导致学习体验不好”两种情况。具体来说,如果把“学生个人偏见”当成”课程质量不足“做优化,只会改善极少数学生的体验,大多数学生的体验甚至有可能下降。毕竟教师时间精力有限,课程建设的精力都用在少部分人身上,就减少了改善大多数人学习体验的精力。对于某些极端的学生意见,沉默的大多数很可能都在他的对立面。

一个例子是“给分好坏”:

假设课程A给30%的人4.0, 课程B给40%的人4.0,有些人在课程A、B的排名类似,但课程A中没有拿到4.0,课程B拿到4.0, 于是吐槽课程A给分不好,那么他是否具有代表性?

把4.0的比例从30%调到40%,对原先前30%的人是否有好处?似乎没有,他们只会感到自己的成绩含金量下降了。后60%的人呢?怎么也拿不到4.0, 本来就认下这个分数了。

还有很多人,在课程A和课程B的排名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感受会更加复杂。可能有人在课程A排第50%,课程B排第35%,他觉得课程A给分不好,但即使课程A给分和课程B一样,他还是得不到课程A的4.0,还是会觉得课程A给分不好。

如此看来,在等级制下,调节“给分好坏”,基本上只会影响“边界值处对绩点敏感的学生“的评教心态。绝大多数学生并不会仅仅因为”给分好”就给课程好评。相反,如果给分过于宽松,大部分认真学习的同学都会发现身边有不认真上课的同学也拿到4.0,从而对课程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

退一万步讲,如果给分好坏真的显著影响学生教评,不出几年就会收敛到老师们给分都好到不能再好。到时候同学们还是只能根据实际教学质量决定教评。

补充

比起单纯的给分好坏, 同学们更重视成绩评价的公平性、合理性。我们依然可以思考用更加合理的成绩评价方式帮助同学们学得更好。之后我们会有章节讨论这部分内容。

这里只是说,在整体给分机制不变的前提下,简单“向上调分”对评教分数的正面影响有限。

局限2: 学生给出的理由即使看上去有普遍性,也不能直接得出解决方案。

一些学生反馈“课上讲得太快 来不及消化吸收”,这很可能有普遍性。但讲慢一点是解决方案吗?很可能会讲不完,而且也会有学生觉得讲得太慢。

如果学生真正的问题其实是”课堂上来不及消化吸收“,那么我们能不能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学生在课下消化吸收?例如加入预习环节,开设习题课梳理课上讲过的内容,鼓励同学们在课程群里就课堂上没听懂的问题提问。这里又涉及到很多具体的问题:如何鼓励学生预习?要布置预习作业/编写预习学案吗?谁来开设习题课,助教人手不足怎么办?课程群里提问没人回答怎么办?...... 我们会在之后的几章里对一些问题做讨论。

另外,学生具体是哪些知识点来不及消化吸收?如果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课上没听懂的地方都相似,或许可以考虑课上给这部分更多的时间。当然,这需要更加具体的调研。

如果学生消化吸收的困难是因为某个前置知识点,教师以为在之前的课上学过,但其实学生没学过/都忘了,那么是否需要提供相关文档/在课上回顾一下?

更多可能的原因: 会不会是因为PPT上的图不够清楚或者字号太小?学生忙着做笔记没听老师讲?学生在课上边做作业边听课?学生在前几节课上有一个概念理解错误?国际生因为语言导致理解速度慢? 昨晚学生刚刚熬夜赶ddl导致早八的课上没有精神?

甚至,课上讲的东西真的需要都消化吸收吗?例如,在课上讲了一些前沿性、介绍性的东西,学生本来就没必要理解吃透,是否要给学生说明这部分仅作为了解,不需要完全搞懂?

具体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课程中对学生有更加具体的了解,也就是说,需要一系列具体的调研来了解学生的需求,获得更及时的反馈。

局限3: 无法发现“当前所有课程都没有做过的事情”

这样收集同学们的看法,整理出“教评分数最高的课程的特点”,然后照此进行教学设计,即使整个过程准确无误,实际上也只是拟合了“现有教评最好的课程”。这当然是一步好的开始,但如果同学们有一些需求,在当前的所有课程里都没有注意到,那么用这种方式,其实也是无法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的。

跨界灵感: 在课程中缩短反馈周期/采样周期

在自动控制领域中,反馈(feedback)指的是将系统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用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函数对系统进行控制,力图减少现实输出信号和理想输出信号之间的偏差。

在生物学中,人体通过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等,通过激素分泌、神经调节等手段保持体内的稳态,是一种反馈调节机制。

在自动驾驶中,车辆时刻感知周围的车道环境,随时做出车辆速度、方向的调整,也是一种反馈机制。

网络的负载均衡算法也用到了反馈。每过一段时间,就获取当前网络状态,调整流量分配的方式。

通过教学评估、课程调研来调节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反馈机制。

生物学的人体稳态调节、自动驾驶的车辆控制,都可以看作连续时间系统,时时刻刻需要对当前状态进行采样,进行调节。

而网络的负载均衡算法、课程通过教学评估来反馈,可以看作离散时间系统,每隔一段时间,完成一次采样,做一些调整。

对于离散时间系统,“采样周期”高度影响其反馈控制的稳定性。粗略来说,采样周期越短,离散系统的控制性能越接近连续时间系统,稳定性越好,能更快收敛到稳态。采样周期越长,系统越倾向于不稳定。一个直观的理解是,一个赛车手,挑战每隔 X 秒钟才看一眼路、握一下方向盘调整方向,那么X就是一种采样周期/反馈周期,X越大,操控赛车越难。

对于课程教学这样的复杂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并不总能套用。反馈采样的方式复杂多样,且总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同学们愿意用在完成作业、填写问卷、接受访谈上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师助教用来出问卷、分析数据、调整课程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一个简单想法是,学校的学生教评采样周期长达一学期/一年,导致教学质量的改善有所延迟,可以尝试在学期中使用一些低成本、短反馈周期的方法,来提升课程的质量。当然,这需要老师助教付出额外的精力,设计合适的低成本反馈方案(不过度打扰学生),并认真思考反馈数据的含义、做出适当的调整。比如每节课后给少量同学(<10名)通过邮件发送简短问卷寻求他们的反馈,或者课前把课件发给少量同学(<10名)询问他们预习课件的难点,对课程教学做出对应调整。如果学生知道自己的反馈会影响自己这个学期的学习,可能会更加积极填写反馈。(学期结束后的反馈只能造福学弟学妹)

不过,如果反馈调整周期过短,学生会不会无所适从呢?或许要权衡一下,学生适应教学风格也需要时间,不能老是变来变去。

跨界灵感:用户、需求与产品

产品经理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

福特说,我造出汽车之前,人们只想要更快的马车。

乔布斯说,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

或许我们也需要“听学生的,但不要照着做”,未必像乔布斯那么偏执,但至少可以像福特一样,从”想要更快的马车“,分析出”想要更快的交通方式“这一本质需求,然后采取用户没有设想过的方式来满足他的本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