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 助教培训和教学研讨
联系编辑者: liurd22@mails.tsinghua.edu.cn
当前版本讲义的大部分内容可以认为是清华计算机系和教研院师生集体创作的结果。
Submit your issues here: https://github.com/THUCSTAC/TAC/issues
关于这份读本/讲义
这份读本/讲义,是2023年暑期, 为2023年8月清华计算机系一些教师和助教关于计算机教学的研讨班准备的。
(研讨结束后, 根据实际的研讨过程和材料, 对这份讲义进行迭代)
虽然名字叫做“读本/讲义”,但用途更多是抛砖引玉,以一些通俗、有时不太严谨的说法,打开研讨者的思路。因此对其中的内容,请批判性地接受。
标题里的“教师”, 包括任课教师和助教, 也可以理解为“教育者”(educator)。
讲义的第一个版本规划的内容包括这四章:
- 学生评教与课程调研
- 课堂教学与习题课
- 编程作业与线下答疑
- 作业评分反馈与代码查重
关于讲义中的“教育学”
作者希望这份讲义既对计算机教学实用,又有一些教育学的理论深度。
为了让讲义更加易读,讲义的正文都是实用风格的,并结合具体案例。对于追求理论深度的读者,文中穿插若干具有教育学理论深度的研讨模块。
就像这样, 点开就可以看到里面折叠的内容。
理论研讨: 教育学极简史
师徒、讲学等教育现象,几千年前就已出现,当时就有人论述过自己的教育思想,东方有孔子,西方有苏格拉底。
但直到工业革命以后,为了培养工厂需要的大量识字工人,才诞生了大规模学校教育,才可能产生以学校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教育研究。
同时,近代科学的诞生,带动了各种文科(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的实证化。将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应用在人类社会现象的研究,就诞生了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论。
20世纪上半叶,除了一些哲学思辨(例如杜威),教育学的研究只限于基于统计学的定量研究(发问卷,做回归,分析统计显著性),形成了一种“定量霸权”。
20世纪后半叶,来自社会学的定性研究方法开始影响教育学(做访谈、实地观察,收集文本材料,研究者手工做数据挖掘和聚类)。现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都被认为是教育学中的基本研究方法。不管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都产生了大量的经典教育学理论。目前也有尝试结合两种方法的混合研究方法、强调实践的行动研究方法等。
今天,和其他学科一样,教育研究的类型越来越复杂,教育学的知识体系空前庞大,即使教育学院的教授也不能熟悉所有领域。
动力之一是教育现象本身变得越来越复杂,例如有高等教育,就有高等教育学。有研究生教育,就有研究生教育学。
动力之二是其他学科将自己的知识和教育学交叉,例如计算机知识和教育学交叉就诞生了教育技术学、教育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教育学等。
参考文献:
陈桂生 1998,《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 近代教育学史探索》(超星电子图书可读)
John Nisbet, 1999, HOW IT ALL BEGAN: EDUCATIONAL RESEARCH 1880-1930, Scottish Educational Review
教育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领域,对于计算机教师来说,我们希望介绍对他们最实用的那部分。
例如,至少有以下几个领域:
- 计算教育研究,这个领域直接以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以ACM SIGCSE、ICER等会议为代表。
- 工程教育研究,这个领域以工科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以JEE(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期刊为代表。
- 课程研究(Curriculum Studies)与教学法 (Pedagogy), 或者”课程教学论“,关注具体”怎样设计课程和讲课“,以《中国大学教学》等期刊为代表。
- 教育测量与评价, 这个领域研究如何评估教育教学的成果和质量,和教师用考试评价学生、学生评教都有关。以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等期刊为代表。
这里提到的每个领域,其相关研究和经典著作,依然是一片汪洋大海。因此我们“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围绕计算机系教师助教遇到的实践问题,做一些针对性的引用和讲解。正文还是以实用的风格为主,将一些深入的理论探讨放到折叠的栏目里。
尽管教育学著作论文非常多,现实教育实践的变化仍然会超出已有的教育学术知识。因此我们会为这本讲义/这次研讨,专门收集一些新的材料和大家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诞生了新的、实践性的教育学知识。现代的一些教育学研究范式,认为这些实践知识也具有教育学理论的价值。是的,在你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反馈、进行反思,所获得的实践教学智慧,也是一种教育学理论!相比名气更大的教育理念,它只是流传度小一些、适用范围小一些。但对你自己来说,这比任何经典的教育著作、高引用的教育学论文都更有价值。
理论研讨: 扎根理论
"教育理论脱离实践“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教育学界激烈争辩的一个问题,当时不管是经典教育著作还是新发表的教育研究,都解释不好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很多现象。
什么是教育理论?你可以有自己的答案,这里介绍一个在社会科学中影响巨大的研究方法流派:扎根理论,供你参考。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是指“扎根于第一手数据”的理论,也就是说,不是通过哲学思辨获得理论,也不依赖于对过往理论进行改编,而是大量收集第一手的数据,然后按照严谨的步骤,从中归纳出概念、模式、联系等,形成一个理论框架。最开始扎根理论的操作细节是模糊的。但后来有人为扎根理论设计了一套严格的流程:数据编码、抽取概念、建立关联、直到理论收敛。这种方法提出的背景,是当时的美国社会学界充斥着空洞的“宏大理论”,因此提出需要回归社会现实、从现实中提炼概念和理论,而不是强行把新的现实套入旧的理论。有人认为扎根理论不够严谨,步骤繁琐。也有人认为扎根理论对超越已有理论的局限性、实现理论创新具有无可取代的价值。
一个有趣的脑洞:如果我们将构建理论的过程类比于“构建智慧”的过程,或许会发现,扎根理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统计机器学习、“data-centric AI”等思路有相似之处,收集大量数据,按照特定规则来整理数据,形成规则,随后就诞生了“智能/理论”。而如果我们机械套用别人的、过去的理论来解决自己的、当下的教学实践问题,是不是陷入了人工智能发展史上专家系统的困境?
参考文献:
Glaser&Strauss(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陈向明.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01):2-15+188.DOI:10.19355/j.cnki.1671-9468.2015.01.002.
推荐的参考书
Your First Year Teaching Computer Science: A Practical Guide to Success for New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Chris Gregg(Stanford),这本书是Stanford的计算机教师Chris Gregg写给他的课程CS 298: Seminars on Teaching Introductory Computer Science的参考书,比较结合实践,主要面向低年级的计算机专业课程。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苏杰,如果尝试用产品的角度打造课程、打造编程作业、打造课堂教学,有时会打开新的思路。比起阅读教育学研究方法相关书籍,产品经理相关书籍中关于“用户研究”的部分,其实更加通俗易懂。当然,课程也有很多方面不同于产品,例如大学课程不能太”商业“,这需要批判性地借鉴。
SIGCSE 2023 Proceedings / ICER2023 Proceedings,看你是否觉得会议论文集是“书”。这类计算机教育会议的方向比较散,一般来说会有两三篇论文和你关心的领域相关。